阿桑奇被捕,下一个是斯诺登?回顾“棱镜门”所引发的惊天危机
2019-04-17 10:37:00
  • 0
  • 1
  • 2
  • 0
据路透社11日报道,维基解密网站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于4月11日在英国伦敦的厄瓜多尔驻英大使馆被当地警方逮捕。英国警方表示,厄瓜多尔政府撤回了对阿桑奇的庇护,英国警方接到了厄瓜多尔驻英大使的邀请,进入大使馆并逮捕了阿桑奇。
阿桑奇被捕,图源:《纽约邮报》

新闻自由的黑暗时刻

自此,阿桑奇正式告别了已经长达7年的避难生活,现年47岁的阿桑奇于2006年创建“维基解密”网站。2010年,该网站公布了大量美国政府有关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秘密文件,令美国外交形象遭受重创。

一时间阿桑奇名声大噪,同年11月,阿桑奇受到瑞典检方调查,身处英国的阿桑奇随后遭英方逮捕,但阿桑奇否认了所有涉嫌罪名。2012年6月,阿桑奇在保释期间进入厄瓜多尔驻英使馆寻求庇护,直至抓捕事件的发生。

对于阿桑奇的被捕,各界反响强烈,“逮捕阿桑奇是对民主的一个打击”,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扎哈罗娃就该事件在社交媒体表示。俄罗斯《观点报》称,俄政治学家奥列维奇认为,英国可能将阿桑奇转交到美国情报部门手中,美国可能将阿桑奇用于与俄罗斯的对抗中。

在得知阿桑奇被捕后,揭露美国“棱镜”计划的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前雇员斯诺登发推表示,厄瓜多尔大使邀请英国的秘密警察进入大使馆,在不管对方意愿的情况下,将一位荣获了新闻奖的出版人拽出大楼的图片将会在历史书上出现。阿桑奇的批评者们也许会开心,但这是新闻自由的一个黑暗时刻。

许久未出现在世人视线范围内的斯诺登此时为阿桑奇发声,或许是相同处境下的感同身受,而与阿桑奇类似,面临“通缉”的斯诺登未来又会如何?在阿桑奇被逮捕后,斯诺登又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他的命运也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

6年前那起震动世界的“棱镜门”事件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深刻的改变了当时人们对网络安全领域的固有观念,这种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维基解密”网站的出现。

“棱镜门”的源起,其中发生的曲折与惊险,在出版于2014年,由中国“博客教父”、“OHI”发起人方兴东博士与胡怀亮合著的《网络强国:中美网络空间大博弈》中有详细叙述,现特摘录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回顾这些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将随着技术进步产生的互联网世界内潜在阴暗曝露出来,让现在的人们认清现实,未来的人们能够以史为鉴,或许就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2016年9月14日,斯诺登通过视频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新闻会上发表讲话。(新华/路透)

斯诺登其人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伊丽莎白城长大,他的父亲是美国海岸警卫队军官,母亲是地方法院办事员。后来斯诺登移居至马里兰州,靠近米德堡的国安局总部。从此他也和美国政府最神秘的情报组织结下不解之缘。

斯诺登高中没毕业,他曾在社区学院学习电脑,凭借对计算机的喜爱和钻研,他成为了微软认证的解决方案专家,并最终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名技术人员。

斯诺登酷爱电脑游戏和日本动漫,大部分时间是和计算机在一起。据他在论坛里的好友对他的评价,斯诺登是一个富有才华同时胸怀大志的年轻人。

斯诺登2004年为“解放伊拉克人民”加入美国军队,曾在陆军服役不到4个月,就因在训练中受伤离开部队,随后在国安局担任安保人员。2005年,他在马里兰大学高级语言研究中心找到一份保安工作。该大学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关系紧密,两个地方相距仅15英里(约合24公里)的车程。

2006年,斯诺登完成“惊人的跳跃,从保安成为安全检查人员,他如何获得职业上的跳跃现在尚不清楚,但有证据表明他对网络的钻研令人惊叹”,尽管他缺少正规学历,但他获得了参与绝密工作的许可,并在国务院雇员身份的掩护下被派驻日内瓦,并工作至2007年,在那里接触到一些机密文件。

当时这位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一度考虑公开那些秘密监视项目。不过,他最后决定放弃,原因是不想致任何人于危险之中,同时抱有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取消一些项目的期望。但是,让他失望的是奥巴马没有约束这些项目,反而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加强对互联网情报的监控。

2009年,斯诺登加入美国国家安全局,成了驻日美军一处军事设施的雇工。根据《卫报》报道,他认为奥巴马总统“推进了那些我本认为他会做出限制的政策”,因此,“我变得坚定了。”随后离开中情局,为戴尔计算机公司工作,之后又加入博斯公司,担任国家安全局威胁行动中心(Threat Operations Center)的系统管理员。

2010年,他重新回到少年时期常去Ars Technica论坛。但他关注的焦点是政治问题,而不再是技术问题。他曾发布一个帖子:“社会似乎变得无条件地顺从一些魑魅魍魉的东西”,“我们是顺着光溜的斜坡,滑到今天的地步,而其实我们原本可以控制,停止下滑的呢;还是由于政府无所不在的隐秘行为,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引发了这种偷偷到来的突变?”

斯诺登实际上是指无处不在的监控使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几乎得不到任何尊重,并且因为政府的越权行径,当事人还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数据被秘密保存。

斯诺登在国安局工作4年。在国安局位于夏威夷的办公室工作期间,斯诺登拷贝了最后一批打算公开的文件,告诉管理人员需要离开几周治疗癫痫病。

据美国媒体报道,斯诺登有一个性格活泼外向的女友。泄密事件发生后,他的女友林赛·米尔斯非常痛苦,借助博客公开了自己当前伤心欲绝的心境:“我的世界突然敞开,又突然关闭。我像是迷失在海上,身边没有指南针。我流着泪水,一边打着字,一边回想一路陪我走过的人,那些和我一起欢笑、一起牵手的人,那个我最深爱的人,以及那些我来不及说再见的人。”

令全球网民震惊的隐私灾难

2013年6月是令全球网民深感不安的开始。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在2013年6月几乎同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正在开展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直接接入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参与了这一项目。

原美国总统签署的这项高度机密的项目自2007年实施以来从未对外公开过。通过接入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美国安全部门的情报分析人员可直接接触所有用户的音频、视频、照片、电邮、文件和连接日志等信息,跟踪互联网使用者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的所有联系人。

这些用户并不像奥巴马总统说的那样,只针对美国之外的用户,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棱镜”的监视下可以让美国人理解,但是3亿多美国人的通信数据也被国安局的人保存以备随时查看,让美国爱好人权自由的人士情何以堪。

在过去的数年中,棱镜项目经历了爆炸性增长,眼下国家安全局约七分之一的情报报告依靠这一项目提供原始数据。

无畏的英雄:爱德华斯诺登

“棱镜”的报道在美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也使爱德华斯诺登这一名字为世界所熟知,不管美国人怎么看,斯诺登事实上已经成为敢于揭发美国政府丑闻的无畏“英雄”。

奥巴马2013年6月7日在公开场合出面“灭火”。他强调,“这一项目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目的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而且经过国会授权,并置于美国外国情报监视法庭的监管之下”。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随后也说,这一泄密行为对美国情报搜集能力造成了“巨大而严重的损害”。

人们似乎对总统阁下及其属下的辩解不买账,反而更关心揭密的是何许人也。英国《卫报》紧接着推出一期专访,声称应“告密者”本人要求公布其身份。现年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是美国防务承包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一名雇员,过去4年内一直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他在专访中说,自己良心上无法允许美国政府侵犯全球民众隐私以及互联网自由。

英雄的标志就是可以为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慷慨地牺牲自己,哪怕面对的是世界第一强国的政府。难怪俄罗斯的前美女特工——31岁的安娜查普曼7月3日在推特上公开向刚刚满30岁的斯诺登(6月21日生日)示爱:“斯诺登,你会娶我吗?”

互联网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斯诺登最初现身香港,但根据香港特区与美国的免签证协议,如果他不想被遣返出境,至多可以待90天。6月18日,一名维基解密发言人表示,他在6月12日收到了美国“棱镜”项目揭秘者爱德华·斯诺登向冰岛发出的非正式请求庇护,冰岛政府证实了这一消息,但并未透露是否会接受斯诺登的请求。

6月19日,“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表示,他的组织正在帮助斯诺登争取避难冰岛,他还暗示有可能帮助斯诺登公布新的内幕资料。6月23日,斯诺登下午5时左右自中国香港飞抵莫斯科谢列梅杰沃机场,他一下飞机舷梯即被等候在机场的厄瓜多尔使馆车辆接走。

随后,由于美国政府的步步紧逼,俄罗斯婉拒斯诺登的政治避难申请。在斯诺登提交申请的21国中,已经有四个国家愿意出手相救。7月5日,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庆祝委内瑞拉独立日阅兵仪式上,总统马杜罗宣布决定向滞留在莫斯科机场中转区的斯诺登提供人道主义避难。

同日,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也表示愿意接收斯诺登。7月6日,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宣布,玻政府愿为斯诺登提供人道主义庇护,以作为对欧洲四国对其总统专机关闭领空的“严正抗议”。

7月8日,继委内瑞拉、尼加拉瓜、玻利维亚3国向斯诺登伸出橄榄枝后,乌拉圭第一夫人兼国会参议员圣卢西娅•托波兰斯基也表示愿意给予斯诺登政治避难。7月9日,俄罗斯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普什科夫的在推特上称,“斯诺登愿意去委内瑞拉,这是个现实选择”。但没过几分钟,这条文字即被删除了。

最终,俄罗斯还是接纳了“上帝送来的礼物”——斯诺登,俄方允许给予斯诺登难民身份,并持续到2014年8月。这一年的时间可以给斯诺登一个缓冲,但全球有关互联网监控的讨论却一发不可收拾,发展与安全这个一体两面的议题再次被推向前台。

斯诺登事件带给全世界对网络空间的反思,从历史长远角度看具有一定正面意义。这是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其巨大威力,引领者时代的巨轮前行;与此同时,在尽善尽美的程度还没达到的过程中,能量越大,偶尔出现偏差引起的负面效应越大;面对无可避免的缺陷,任何消极的态度无异于幼稚的放纵,后患无穷。概括起来无视安全问题的未雨绸缪,就像斯诺登在美国无立锥之地一样,互联网的未来必将无藏身之地!

互联网是人类的一个美好愿望,是军事化网络应用到民间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科技工具。它不断发展延伸,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全世界1/3的人成为直接的参与者,而100%的人都有意无意接触过它或者因之受益。

互联网最早是小写字母的internet的翻译,表示任意互联的网络,促进自由的互联,密切的沟通;人与人畅通联络,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提高人类社会的公正、公平状况,促进人与人的信任、包容、融合、共同进步等。

并且在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提倡www之后,这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互联网的内涵也逐步与万维网绑定的更近,最终在美国给予IP互联的APAR网借助科研网络作为入口风靡全世界,成为全世界实践中达到互联共享目的唯一的最大规模的internet样本。

然而,从科学的严肃性和实事求是原则考虑,美国主导发起并成功在世界范围内搭建的互联网络,已经降低了人们最初对internet的期许。尤其是在汉语的环境下,美国掌握主导权的英特网(Internet)与理想中的互联网(internet)以已逐渐变为等同的概念。

互联网巨头陷信任危机

有关“棱镜”项目的报道正在全世界引起恐慌,甚至美国的盟国都对此进行了指责。如今,牵涉其中的IT巨头都在忙着撇清关系。毕竟,侵犯用户隐私是关乎自身生死存亡的大事。

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也在忙着解释,声称这种行为不针对美国公民或在美国的人,仅用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但对于IT巨头们来说,奥巴马政府的说辞只不过佐证了监视行为的存在,从而让他们陷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境地。

其实,美国的这些IT巨头们也没有那么无辜,他们与美国政府的“联姻”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2010年谷歌威胁“退出中国”的闹剧中,美国政府就曾公开批评中国而力挺谷歌,希拉里克林顿甚至专门为此鼓吹所谓的“网络自由”。现在看来可以说国内的网络之所以遭到美国棱镜监视的程度较低,国务卿阁下还是重要的“功臣”。

根据斯诺登公布的资料,谷歌、雅虎、微软、苹果、Facebook、美国在线、PalTalk、Skype、YouTube等九大公司参与美国国安局间谍行为,他们向美国国家安全局开放其数据存储服务器,使政府能轻而易举地监控全球上百万网民的邮件、即时通话及存取的数据。当然前提是这些数据在IP网上经过美国的路由器。

以中国为例,一些国际域名解析要绕道美国,但是之后传输的内容信息可能就不会出国。换句话说,你即使是只访问中国的网站,但是美国政府知道你每天访问几次QQ服务器,虽然它并不清楚你与好友聊天的内容。

随后,九大巨头极力否认这一罪名。但到了6月14日,Facebook、微软两家公司首次承认,美国政府确曾向它们索要用户数据,并公布了部分资料数据内容,以期尽早摆脱“棱镜门”泥潭。雅虎、谷歌也在媒体的不断曝光下,开始松口,承认被动地参与了棱镜项目。

2013年6月也是中美两国元首首次在庄园会晤的历史时刻,然而斯诺登的出现,让国内媒体不得不把视角转向一些美国通信设备公司对中国潜在的信息安全威胁,比如对思科公司的指控,因为斯诺登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思科路由器监控中国网络运营商骨干网和PC终端。

美国虚伪的安全观

就在“棱镜”事件被报道出来的时候,美国的一些政客正在“愤怒地”谴责所谓“中国黑客窃取商业和国家机密”。而在此前,美国政界曾经一再反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进入美国市场。

按照美国方面的说法,华为的软件可能被用来针对美国搞间谍活动。然而,“棱镜”事件让美国的这一行为多少显得有些虚伪。

美国向来喜欢扮演网络世界的受害者,但事实上,它才是世界最大的黑客。同样是在2010年,伊朗核计划电脑系统曾经遭到“蠕虫”病毒侵袭,而美国被业内认为最有可能参与了此病毒的开发,以拖延伊朗核计划的进程。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发端于美国,目前服务器的终端仍掌握在它的手中。只要愿意,美国随时可以中断任何国家的网络。在上文提到的的“谷歌事件”中,美媒就曾叫嚣要对中国“断网一天”。

网络主权之争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普遍性、共享性、增值性、可处理性和多效用性,决定了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然而我们在关注互联网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关注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的实质就是要保护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干扰和破坏,即保证信息的安全性。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如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信息安全性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信息安全是任何国家、政府、部门、行业都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国家安全战略。

新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虚拟网络空间正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已纷纷制定网络安全国家战略,参与争夺全球网络空间主导权。

对于这一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有专家指出,我国网络空间的软硬件技术实力、行动能力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未来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极大隐患。

第五空间:国家主权延伸的新疆域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网络空间现已成为领土、领海、领空和太空之外的第五空间,是国家主权延伸的新疆域,这一主权又被称作制网权。当前,全球正处于网络空间战略的调整和变革时期,多个国家调整信息安全战略,明确网络空间战略地位,并提出将采取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在内的各种手段保障和维护网络空间安全。

美国明确提出将战略威慑作为未来重点,声称保留使用所有必要手段的权力,对网络空间的敌对行为做出反应。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都将网络攻击列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全球新一轮网络空间备战将加快,网络空间主导权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世界将进入一个争霸网络空间的新时代。

美国控制着互联网的主通道

互联网源自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ARPA网,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信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Router)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

由于历史的渊源,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全世界网络域名与地址的监管便由美国掌控。1998年9月,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ICANN)成立,虽然ICANN自称是非赢利性的私营公司,却是由美国商务部授权ICANN负责域名和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国际管理,也就意味着美国商务部有权随时否决ICANN的管理权。

与此同时,美国还掌握着互联网的主动脉通道。不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支干线都要经过美国主干线,美国还掌握着全球互联网13台域名根服务器中的10台,只要在根服务器上屏蔽国家域名,就可以让一个国家在网络上瞬间“消失”。

这次“棱镜门”事件之所以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全世界IP地址的注册与管理最终都是要在美国的服务器上完成,大量的IP数据包也都是流经美国到达世界各地的子网,因此当地的所谓“执法者”只要提出查看某个数据包的数据,完全可以手到擒来,即使你加了密,黑客解密部队还在摩拳擦掌地候着呢,而且数据越是加密,就越能引起美国政府的怀疑。

中央网信小组宣告国家战略起步

2014年2月27日,新历的2月快要过去,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这一天,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堪称平静却不平凡的一天,因为当日晚上的《新闻联播》向全世界宣告,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

这是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重要,也将是影响最深远的大事。如果2013年是中国网络空间战略觉醒与启蒙之年,那2014年堪称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的开局之年。

这是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第一次由国家一把手担纲。199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任主席。2001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升了组长级别,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现在由国家最高领导人担任组长,这是一次历史性突破,真正实现立足中国全局、立足全球的顶层设计。

当然更重要的是内涵的改变。领导小组名称与传闻中的名称有差异,网络安全放到了信息化前面。小小差别蕴含大文章。一国网络空间安全,不仅指国家的信息和网络安全,更指这个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的安全。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但在国家战略层面,安全问题显然更重要紧迫。在全球互联网普及率超过1/3,人类开始进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环境下,网络空间安全已超越、主导和控制着现实空间安全。

几十年来,我们在信息化方面成绩显著,但在网络安全方面,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还有所扩大。斯诺登事件揭示的美国对全球网络空间的掌控程度及整体布局能力,远超出我们原先的估计。

制度设计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还需很长时间的努力。网络强国的标志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具备完善的防御能力,互联网产业具备强大的全球竞争力,网络安全领域和军事领域具备足够的威慑力。

但短期内,我们的目标还是加强内功,加紧补课,尽快形成一定防御能力。尤其是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能保住要害部门,及时侦测被攻击,初步建立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能力。

下一个十年,网络空间战略的重点是中美网络空间博弈。目前美国在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和软实力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尤其是苹果、谷歌、微软等掌握着操作系统的三大巨头,我们还缺乏可以对等竞争的企业。这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有些方面的借鉴和学习可以立竿见影。美国依靠先发优势建立和完善了网络空间的国家整体战略部署,形成较成熟的网络空间社会化管理体系,表现在美国具备的三个能力:

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确立和完善符合国家利益的顶层设计能力。

由政府、协会组织、企业、学术智库、国际组织等网络空间行为主体多方参与的社会化管理能力。

与其他公私部门组织及这些公私部门组织相互之间信息交流共享,以及跨部门间密切配合、高效协同的能力。

过去我们的发展更多依靠自下而上的力量,今后自上而下力量的加入,两大力量相互贯通和促进,可以事半功倍。十多年来,我们“九龙治水”和事件驱动性的互联网治理体系虽存在很多问题,但锻炼了一大批懂互联网的管理人才,形成了一系列术业有专攻的机构。

领导小组的成立绝不在于将这些部门简单捏合与集中到一起,而是通过强化协调和协同,使这些分布式和分散式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网络空间的治理只有注重调动企业、学界、社会和民间等各层次力量,才能更符合发展需要和时代趋势。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标志着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迈进完成制度设计,标志着中国超越单纯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而从网络空间安全的全新视角来审视当今世界,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不设防时代从此终结。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让众多期许有了切实承载之地,而中国网络强国之路就此起步。

安全与发展之两轮不可偏废

没有一种技术能够这么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思想和观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人把东、西方文明、文化的差异比作是人文与科学的分立,认为这种所谓的“技术”恰是存在于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第三类文明——互联网。

互联网早已超越了技术的范畴,它大大拓宽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让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愈加充满想象,同时又成为国家生死存亡之地,促使各国争先恐后建立网络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战略,加大在国家层面的重视与全方位资源投入。

互联网最早源于人们的梦想——让全世界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可以自由平等地互联互通,后来演化成承载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服务功能的强大网络。这个网络既自成体系,又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甚至说统摄于现实空间。

业界有人提到:互联网用15年时间改变了传统媒体,成就了网络新媒体;用10年时间改变了商务贸易,成就了电子商务;预估用5年的时间,将改变传统金融,而且目前已经出现余额宝、微信红包等新兴互联网理财产品。

网络高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趋壮大,网络对现实空间的影响已远远超乎预估,现实空间对网络的依赖和融合,最终导致人类生存空间发生深刻变革,使得人类社会无可争议地进入网络空间阶段。如果从1969年开始算起,全世界走过了45年终于实现这一跨越!

在这个跨越中,上至国家、政府,下至各类组织、企业、个人,都经历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网络空间下,国家意识开始觉醒,整个社会也在经历着重要的转型期,而对于网民而言界限不是很明显。

但是经历了2013年6月的“斯诺登事件”,以及2014年2月27号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等事件之后,相信关注网络空间安全的网民都会有所触动,因为与网络空间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会导致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细节数据转移在网络空间里,如果发生泄密、被入侵,或者网络暴力等事件,能够得到的保护目前还是比较缺乏的。

每个人在现实和网络中的状况和关系的总和,构成个人网络空间下的生存状态;而国家的状况和关系总和,则构成国家在网络空间的生存状态,除非历史发展到阶级逐步消失、国家逐步消亡的阶段,否则网络空间的国家安全与发展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的长治久安关切到每个人的当前和未来,在人类发展到信息文明的今天,在网络空间视野下看国家、社会、个人的状态和关系,既显紧迫,又十分必要!

THE END

《网络强国:中美网络空间大博弈》内容简介:

斯诺登事件引爆了全球对网络空间战略的关注与觉醒,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在网络空间体现。

本书引用大量资料、报道,对斯诺登事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等重大事件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以广阔、深刻的视角审视了我国在网络空间上的种种利弊,提出了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路径,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编辑:倪赵

互联网口述历史

“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是由专业研究机构——互联网实验室,组织业界知名专家,对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关键节点的核心人物进行访谈,对这些人物的口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研究提炼,以全方位展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人物涉及创业与商业,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领域,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该项目把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内容作为我国互联网历史的原始素材,展示了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完整画卷。

全球访谈影响互联网最关键的500个人物

总结第一个50年

面向下一个50年

期待你的大力支持!

电话:18510750649

想看更多互联网英雄们的精彩故事吗?

想跟更多小伙伴一起讨论那些互联网的往事和趣事吗?

快来加微信:18510750649

来跟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集合吧~

请关注公众号

↓↓↓

关注互联网口述历史(O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加入我们一起探讨历史,展望未来!!!

↓↓↓

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相关推荐:

【OHI】从智利开始,打开拉丁美洲互联网的窗口

【OHI】一位引领印度最大邦的互联网之父

【OHI】他“被选择”入行,却成日本互联网商业化推手

【OHI】互联网在印度的早期探索:渔民群体与草根先驱

【OHI】当非洲遇上互联网

【OHI】阿帕网全球化,美国之外第一个节点的台前与幕后

【OHI】互联网历史见证者,阿帕网的诞生与壮大

【OHI】89岁的“工程师”,讲述挪威互联网的那些灿金流年!

【OHI】访CSS创始人:来自挪威的网络先锋

【OHI】挪威互联网风云录,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传奇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