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程序员,13岁的创始人,永远26岁的“数字罗宾汉”
2019-05-24 16:35:53
  • 0
  • 20
  • 8
  • 0
世有不公之法
我们是要安于循守,
还是且改且守、待其功成,
还是即刻起而破之?
——美国作家梭罗

他是谁?

OHI
他是年少成名的计算机天才;
他是著名社交网站Reddit联合创始人;
他是RSS规格合作创造者;
他是数字时代的罗宾汉;
他用生命推动信仰并入选“互联网名人堂”。
他就是本期OHI互联网人物:
互联网之子 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

他做了什么?

     1986年,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出生。
  2岁, 会编程
  12岁,自己在房间里建了个类似维基百科的网站
  13岁,参与构建RSS
  15岁,参与构建CC知识共享
  17岁,入读斯坦福大学
  18岁,辍学并与人创立Reddit网站
  19岁,卖掉Reddit,成为百万富翁
  21岁,下载并公开270多万份美国联邦法院文件,受 FBI 调查
  23岁,在哈佛大学任研究员。
  24岁,通过 MIT下载大量JSTOR公司的学术期刊文章,遭国 家安全局钓鱼执法,面临严重刑事指控。
  24岁,参与领导反对《禁止网络盗版法》(著名的 SOPA 法案)并取胜。
  2013年,被指控13项重罪而自缢身亡。
——亚伦·斯沃茨(Aaron Swartz)
(1986.11.08 – 2013.01.11)
程序员,作家,社会活动家

天才少年&百万富翁

1986年11月8日,亚伦·斯沃茨出生于芝加哥,其父罗伯特·斯沃茨是一名软件专家,母亲苏珊则是一个编织、缝纫和纤维材料艺术家。

▲亚伦第一次编程写了个《星球大战》的问答游戏,他和弟弟本·斯沃茨在地下室里耗费了数小时完成了这个项目。

别人家的孩子

亚伦·斯沃茨对互联网世界的影响不可估量。

两三岁就开始编程

仅有12岁的他竟做了一个叫The Info的网站
而几年后维基百科才把wiki模式发扬光大

亚伦·斯沃茨因此赢得了ArsDigita Prize奖,该网站成为年度最佳Web程序之一。

▲少年斯沃茨与“超文本”概念创造者泰德·尼尔森(左)、“鼠标之父”道格·恩格尔巴特(右)合影。

也正是因为这个奖,亚伦有机会去剑桥参观并被邀请邀请进入了网上的编程社区,在这个社区亚伦才华尽展,里面的精英们邀请他参与创造一个新的工具,这是将是一个划时代的网络工具,它叫RSS。

亚伦参与了对RSS 1.0标准的制定,成为了社区里实力派的网红

从未见过亚伦的庐山真面目,于是便邀请亚伦参加线下见面会,令粉丝们惊讶的是

亚伦说:“我妈妈不会放我走的,我只有14岁

后来他遇到了哈佛的 Lawrence Lessig 教授,构建了Creative Commons的技术平台。

知识共享”这个念头之所以能在他心里萌芽疯长,和他的偶像万维网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对他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那一年他只有15岁

▲ 亚伦在知识共享平台发布会发言

百万富翁退出商界

2004年,亚伦入读斯坦福大学。

一年后,亚伦辍学。受到Paul Graham(Y Combinator,美国著名孵化器的创始人)的邀请,建立了Infogami网站,后与Reddit合并。

Reddit后来成为了美国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最终被康泰纳仕收购。

亚伦因此在20岁之前成为了百万富翁
但在20岁生日的时候售出了自己所有的股份
以百万富翁的身份彻底退出了商界
亚伦显然不是那种希望通过技术挣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家

追寻最初的信仰

后来,亚伦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创立了开放图书馆,并在电视上参加节目来讨论互联网问题。亚伦·斯沃茨是信仰网络自由的激进派分子,他成为反对美国政府禁止网络盗版法案的主要抗议者,在他看来,这个法案将导致大规模的互联网审查制度而使公众失去网络自由。

▲亚伦带领着民众全面反对SOPA法案

2010年

亚伦·斯沃茨设立了宣扬网络自由与隐私的“求进会”(Demand Progress),并成为该组织的灵魂人物,大力反对《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IPA)。该组织通过电子邮件及其他媒体组织群众,针对特定议题向国会议员及其他意见领袖表达意见并施予压力。最终亚伦取得了这场不可思议的胜利。

这一次是世界民主进程上的奇迹,这是亚伦生命中第一次胜利,也是唯一一次。

数字罗宾汉&神秘访客

JSTOR是美国的一家学术期刊数字图书馆,建于1995年,馆内藏有两千多种期刊、近五千万页学术论文,绝大多数仅向付费购买许可的大学、图书馆及科研机构的学生和内部人员开放,个人用户须付费阅读。

2010年9月25日

JSTOR工作人员发现,有人正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网络,利用程序批量下载储存于服务器上的期刊论文。

截止10月中旬

这位身份不明的访客已下载45万篇学术论文,动机未知

2010年12月底

JSTOR发现,这位神秘访客仍在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下载论文。

至2011年1月初

其下载的论文数量已达480万篇,相当于整个数据库80%的馆藏。直到这时,JSTOR才确定,对方的目的是为了将数据库的所有资料全部下载至自己的电脑上。

2011年1月3日

JSTOR启动针对麻省理工学院的身份认证机制。但“幕后黑手”尚未现身,暂不希望打草惊蛇

▲亚伦潜入机房被拍

2011年1月4日

麻省理工学院16号楼机房的监控摄像,拍下了从JSTOR下载480万篇论文的神秘访客的身影。

所有论文被藏在纸盒后面,放在16号楼一间狭小的地下机房内,与交换机及外接硬盘相连。

▲亚伦下载论文现场

麻省理工学院面对两种选择

一是取走电脑,锁上机房,查明神秘访客的真实身份,要求其删除所下载内容,并确保这些内容不会外传;

二是联络警方处理此事,一旦警方介入,校方将失去对局势的控制。

麻省理工学院选择了后者。

警方很快在监控摄像头中发现这位神秘访客的踪迹:仅仅八分钟,他下载了480万篇论文

2011年1月6日

神秘访客再次出现在监控画面中。或许已有所察觉,他举起自行车头盔,遮住脸,走进机房,迅速取走“作案工具”两分钟后便离开了机房。

下午两点多,神秘访客在距离麻省理工学院一英里外的街道被校警及特勤局特工抓获。

神秘访客就是亚伦·斯沃茨。

联邦政府直接介入,并且以13项重罪罪名起诉亚伦,他面临着两个选择:
一是35年监禁和100万美元的罚款
二是承认所有罪状,换取3个月的监禁以及1年的居家监禁的轻判

亚伦本可以接受政府的“条件”获得轻判,也可以用创业获得的财富聘请律师为自己抗辩,甚至可以像斯诺登等“世界闻名的英雄”一样——逃到国外,自此逍遥……

▲亚伦·斯沃茨

然而,亚伦·斯沃茨于2013年1月11日他却选择了永恒的死亡,年仅26岁。

这也许是这位伟大而执着的天才在做最后的“非暴力”反抗。用自己的生命来推动他的信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成就无非早晚,灵魂必须灿烂

2013年1月11日

亚伦·斯沃茨的逝世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推特、脸书等网站上哀声一片,大量民众抗议MIT在此事件中的不作为。

世界著名的骇客组织“匿名者”(Anonymous)组织于 1 月 13 日入侵了 MIT 的计算机网络并黑掉了麻省理工大学的网站“。

2013年1月14日

亚伦·斯沃茨逝世后的第三天,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宣布,撤销对亚伦的所有指控

2013年1月15日

举行了亚伦·斯沃茨的葬礼,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在葬礼上为其亲自撰写悼文。

“亚伦死了。
世界上的流浪者,我们失去了一位智者
为权利而奋斗的黑客们,我们中的一个人倒下了。
所有的父母们,我们失去了一个孩子。
让我们哭泣吧。”

2013年3月

亚伦·斯沃茨被追授“詹姆斯·麦迪逊奖”。该奖项由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旨在表彰那些为捍卫并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及公众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2013年6月

国际互联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ISOC)宣布:已经逝世了5个多月的亚伦·斯沃茨入选了第二批“互联网名人堂”。互联网名人堂创立于2012年,用以表彰对互联网的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物。

信仰重于生命&互联网之子

▲亚伦·斯沃茨

亚伦用他的理念和行动告诉我们:遵从不公只会带来更大的不公。
亚伦的可贵在于他将共享信息的火种带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亚伦的理想让互联网世界成为一个更公平美好的地方。

2014年

根据亚伦·斯沃茨的故事,导演布莱恩·耐本伯格和团队拍出了纪录片《互联网之子<The Internet's Own Boy>》,纪录片团队一致同意将此片公开发布在了互联网上,

2014年,根据亚伦·斯沃茨的故事,导演布莱恩·耐本伯格和团队拍出了纪录片《互联网之子<The Internet's Own Boy>》,纪录片团队一致同意将此片公开发布在了互联网上。

天才常有,伟大难得。
这就是这个伟大的天才短暂而光明的一生。
或许,我们能做的有限。
但至少当下,让我们铭记他。
让更多的人知道,亚纶是谁,他做了什么,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谨以此片向亚伦·斯沃茨致敬……

专家评述

亚伦·斯沃茨被追授进入“互联网名人堂”,这是互联网精神的一种体现。这并不是认可他的全部作为,他的确违法了,但是他那种追求未来、面向未来和造福全人类的精神属于互联网的精神,互联网是属于未来的。我认为这种精神应该倡导,……虽然这个年轻人死得很可惜,但是他的精神流传了下来。
——胡启恒
胡启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首任理事长,中国入选“互联网名人堂”第一人。

【本文照片均来源: cnbeta网站(台州)】

互联网口述历史(OHI)项目迄今开展12年,全球访谈了超过400人,覆盖了40多个国家。我们还将不断深入,尽快完成100个以上国家互联网关键人物的访谈。我们访谈这些人物,不仅仅是记录他们的光辉历史,更是希望通过他们了解互联网的初心,了解这些开创者的价值观。当年,他们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互联网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也没有想过通过创造互联网发财致富。他们核心的驱动力就是希望通过科技创新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迄今我们访谈的400多位互联网先驱和关键人物,他们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群体,是人类新文明的缔造者。今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这意味着当年30岁的人,今年也有80岁了。很多人已经离开我们,更多的人也将会离开。400多人中,有100多人是70岁以上的,这是我们互联网口述历史抢救性访谈的一部分。正如麦克阿瑟的名言所说,“老兵永远不死,他只是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为我们创造互联网的无数先驱,也是如此。他们会凋零,但是他们的初心,他们的精神,我们不能忘记,而更应该发扬光大!

互联网口述历史

“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是由专业研究机构——互联网实验室,组织业界知名专家,对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关键节点的核心人物进行访谈,对这些人物的口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研究提炼,以全方位展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人物涉及创业与商业,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领域,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该项目把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内容作为我国互联网历史的原始素材,展示了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完整画卷

全球访谈影响互联网最关键的500个人物,

总结第一个50年

面向下一个50年

期待你的大力支持!

电话:18510750649

想看更多互联网英雄们的精彩故事吗?

想跟更多小伙伴一起讨论那些互联网的往事和趣事吗?

快来加微信:18510750649

来跟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集合吧~

请关注公众号

↓↓↓

关注互联网口述历史(O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加入我们一起探讨历史,展望未来!!!

↓↓↓

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相关推荐:

互联网口述历史|胡启恒:信息时代的人就应该有信息时代的精神

一次再也无法进行的访谈——痛悼卿斯汉老师

中国互联网25年,你最该了解的8位先驱!

中国互联网25年,看这一篇就够了

互联网口述历史|张树新:今天的我,跟谁也不换

阿桑奇被捕,下一个是斯诺登?回顾“棱镜门”所引发的惊天危机

【OHI】从智利开始,打开拉丁美洲互联网的窗口

【OHI】一位引领印度最大邦的互联网之父

【OHI】他“被选择”入行,却成日本互联网商业化推手

【OHI】互联网在印度的早期探索:渔民群体与草根先驱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